一番苦战,北海军与东莱军俱是疲惫不堪,他们在城内休整了三日才缓过劲来。
清点战果,除却徒耗口粮的俘虏之外,一共盘点出长枪三千柄、角弓五百具,皮甲八百副,另有粮秣三百石,铜钱九百贯,以及装满了三大车的其他碎碎零零的东西。
这么多的军械价值不菲,不过,李贤与太史慈却没有半点据为己有的意图,他们一致同意对半平分。
东莱军虽然啃的是硬骨头,可若不是太史慈的北海军及时出城援助,一旦徐州军完成合围,背嵬营与正兵营的兵马能够坚持到多久还是个未知数。
从这层面来讲,北海军立下的功劳也很是重要。
无论战利品价值多少,两方共同分润,倒也算是公平合理。
当然了,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北海军总归是胜了。
李贤的连胜纪录也得以持续下去,只不过,他麾下的三营兵马仅剩四千人。
要知道,北伐乐安国之前,李贤麾下可是有五千多人马,与卞喜、于禁、夏侯渊等人连番厮杀过后,东莱军折损了一千五百多人,若不是徐庶再三建议,东莱军缺额的军卒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。
对于李贤来说,每阵亡一名老卒,对他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。
因为,自始至终,东莱军奉行的都是精兵政策,李贤相信兵在精而不再多。
不过,随着徐和举兵来投,李贤必须考虑到势力平衡的因素,想来也是,如果他这个堂堂的郡国长史,实际掌握的兵马只有寥寥几千人,甚至还比不上自家的部将,这样的话,肯定会有人生出别样的心思。
那些对李贤的不满的人,说不定会试图拉拢徐和,分化他的部将。
七千人马呀,只要成功拉拢一批,对李贤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。
反观东莱军,军卒俱是精锐,可数量却远远形不成威慑力,在动辄过万兵马的东汉末年,实在是有些拿不出手了。
于是乎,李贤再三考虑之后,还是采纳了徐庶的意见,尽可能的增强自身实力。
南下昌平之前,若不是从被俘的曹军之中遴选吸收了一千人,东莱军根本就凑不齐五千的数目。
如今,一战过后,李贤又面临征召兵卒的苦恼。
到底该扩编多少人?
昌平大捷的消息早已经快马报到了都昌城中,这时候,想必郡国上下都在庆祝这值得纪念的一刻。
北海国终于不再是往日里任人欺凌的弱者了!
事实也是如此,郡府之中,看罢捷报,孔融顿时仰天大笑,道:“从今往后,看谁还敢再小觑我孔文举!”
厅内,一众官吏俱是喜上眉梢,无论如何,北海军大胜,这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。
挺起腰杆说话,总比陪着小心、战战兢兢的说话来的舒服。
等到无人之际,孔融热泪盈眶,情至深处,不能自已。
像这等扬眉吐气的日子,往日里孔融从未感受过。
就算陶谦执掌徐州大权的时候,他对北海国的战力也是嗤之以鼻,现如今,太史慈、李贤用绝对实力击溃了两万徐州兵,这等于告诉天下人,北海国再也不是军力薄弱的那个北海国了。
若是算上李贤在乐安国内的辉煌战绩,从今以后,无论是谁,想打北海国的主意,都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。
连战连胜,以少胜多,用兵如神,诸如此类的头衔都成了修饰李贤的名词。
在昌平城的第四日,一直散布在外监视徐州军动向的探马来报,说陶应抛下兵马径自回返徐州了。
想必捅出了这么大的篓子,就算陶应深受宠爱也不得不向陶谦解释一番。
徐州军经此一役,再不敢北临昌平,剩余的一万名军卒之所以尚未退却,不过是为了防止北海军的入侵罢了。
陶应有错在先,无故挑衅孔融,若是孔融麾下的李贤与太史慈睚眦必报,携大胜之势,伺机攻打徐州郡,仅凭各地的那些守军,无论如何都是守不住的。
不过,孔融没有下令之前,无论是李贤还是太史慈都不打算深入徐州,攻城拔寨。
相对于北海国而言,徐州郡军力雄厚,即便陶应折损了一万人,可只要陶谦一息尚存,徐州依旧可以随随便便地拉出三五万人马。
北海国则不然,聚集在昌平城内的这一万多兵马已经是孔融麾下最精锐的军力了。
没人敢承担贪功冒进的风险。
见好就收才是正理。
于是,一万多名北海军兵依旧驻扎在昌平城内,而两里开外的徐州军营不曾有片刻的懈怠,他们都在等待自家使君的军令。
是战,还是和。
等待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多久,兴许是为了防止双方再度爆发冲突,徐州军的使者几乎与北海国内的使者同时抵达,他们都向自家军将宣布了各自使君的指令,保持克制,竭力杜绝再战。
战事是徐州军挑起的,为了表示诚意,陶谦派来的使者便轻车简从,试图进入昌平城。
城头的守军得知使者的来意之后急忙向李贤通禀。
这时候,恰好孔融的使者也没有离开。
“李长史,既然徐州派来了使者,想必定然有话要讲,不如让他入城一叙?”
“正有此意,来人呐,让那徐州使者入城”
“喏!”
没过多久,笑容可掬的徐州使者便来到李贤跟前。
“这位想必就大名鼎鼎的李长史了,陈相见过李长史”
伸手不打笑脸人,对方如此态度,李贤自然不好板起脸,只得应答:“不错,不知尊驾意欲何来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