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开放了边境的马市,可这并不是什么公平的贸易。
战争的阴云开始聚集!
双方都在暗中备战,朝廷三年内给西北边关投了上百万的银子,用以训练士卒和整饬边防。
可以说,现在的边关的守备情况要比历史上要好得多。
王振也是个好战分子,他也想着青史留名,何况,只有立下战功才能封侯。
也先方面越是忍气吞声,朝廷自然是步步紧逼。
正统十三的年的朝贡,按照之前定下的协议,也先方面最多可以派五百人进京,但实际上却有九百多人。
王振以朝贡人数超出协议为理由,削减马价!
这对也先来说,这是不可接受的,本来就是不平等的贸易,一匹上等战马,以物易物只能换一百斤的茶砖,要是茶砖的品质好一些,倒还说得过去。
明朝这帮官员采购的都是劣质茶砖,可把也先给坑苦了。
也先也没有办法,草原上的部族,天天吃肉,如果没有不吃茶的话,那身体会吃不消的。
这个是必需品,而且只能从大明购买,别的地儿也也买不到。
如果不答应明廷削减马价的要求,以明廷现在的强硬的态度,恐怕明天就会撤销边境马市,那对草原来说,无疑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。
也先在这个时候,他还不想跟明廷直接对抗,虽然他也知道明廷加强了北边的防御,也把国防的重点从南方转到北方来了。
他内部还没有完全平定,战争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完成,这个时候发动战争,无疑是正中明廷的下怀。
历史往往有他特有的规律,沿着它自己的方向往前走。
正统十四年春,孟岩因为打造新式火器而再一次获得晋升,锦衣卫指挥同知,正三品!
二十二岁的正三品,大明朝开国以来,除了那些有父荫的之外,靠自己能力从底层一步一步升上来的,可以说是绝无仅有。
马顺虽然还是指挥使,可他再也没有能力压制孟岩,傅啸尘这个指挥同知被调去大汉将军营,原来的那位指挥同知年老了,退休回家颐养天年了。
大汉将军营又被孟岩掌握手中,等于说掌握了皇宫内外的安全。
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,王振和孙后都表示过反对,但是皇帝这一次没有听他们的。
而马顺、卢忠等人只能把持一个北衙,继续狐假虎威。
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,从郭怒不断传送回来的有关瓦剌方面的情报看。
也先和脱脱不花已经正式联合,正在厉兵秣马,准备给大明一个沉重的打击。
大明方面,也在调兵遣将,不断的增加边关的防御力。
“石头,看着样子,大战一触即发,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?”傅啸尘自从接手大汉将军营之后,很少有机会来见孟岩了。
毕竟这护卫宫闱安全,那是一点儿都马虎不得。
不过好在他还有杜重这个帮手,很快在宫中站稳了脚跟,虽然他是大汉将军营的最高长官,可在宫中,他还得听负责宿卫的禁军统领的命令。
“快了!”
“快了?”傅啸尘一愣,“难道说真的要打了?”
“这一次恐怕打起来的规模不会小,宫中不是有传言,圣上想效仿成祖皇帝,挥戈漠北嘛?”
“都是王振这个老王八整天蛊惑,我看是他自己想要逞能,他一个太监,想学什么鱼朝恩,他有那个本事吗?”傅啸尘骂了一声。
“这一次恐怕是皇帝的意思,咱们这位皇上可也是心气儿挺高的主儿,等着吧,有戏看了。”孟岩道。
“你就不打算进言,劝一劝,这千金之子坐不垂堂,圣上可不是成祖,那是在马背上长大的,一路杀过来的。”
“劝,咱们还是要劝的,就怕是劝不住。”孟岩哀叹一声,谁能拗的过皇帝的意思?
何况还有一个不断煽风点火的王振呢,从目前局势看,朝廷似乎是占了上风。
皇帝只要不轻易的北上,安全是没有问题的。
但,事实如何,谁又能知道呢?
“大人,黄公公来了?”
“什么事儿?”
“圣上宣旨让你进宫。”郭小超道。
“这个时候,石头,会不会是……”
“还不知道,我先进宫再说,傅叔,你是先回去,还是等我回来?”孟岩道。
“我还是在这里等你回来吧,今天我也没什么事,我去看看你的那些小家伙们。”傅啸尘道。
“也好!”
孟岩换上官府,匆匆跟黄敬进宫了。
皇帝果然被王振说动,有亲自巡视边关的意图,突然召集亲信大臣,就是为了听取大家的意见。
很明显,皇帝的想法是不可能得到文臣们的同意的,但是武将和勋贵方面却表示赞同。
两派争吵不休。
孟岩也被问道了,他很清楚皇帝的雄心壮志,越是逆着来,他越是不会妥协。
而且他的老爹,宣德皇帝可是有先例可循的,上溯到成祖、太祖皇帝,都是策马倥偬,血战沙场。
但是文官集团是决不允许皇帝这么做的,对他们而言,皇帝最好就是待在皇宫里听听意见,发发诏书,这天下还得由文官集团按照儒家的体系来治理。
孟岩在这群人当中,那论官职和辈分都属于小字辈的,根本没有说话的份儿。
尽管他知道,皇帝把他叫来,其实也是为了站台来的。
这样的场合下,孟岩自己也知道,是不适合表态的,否则,他会被攻击的。
但不说话又不行,皇帝还指望他能帮着吸引一些火力呢。
孟岩也想好了,他就说了一句:“圣上在哪儿,微臣就在哪儿!”
这话说的没错,还有表忠心的意思,听着舒坦,然对皇帝和下面的文物大臣来说,并无卵用。
可再逼孟岩表态,他干脆就不开口了,谁来,他都这一句,后来,也知道,这姓孟的小子如此精明,肯定是不指望他了。
渐渐的,大家吵着吵着,就把他给忽略了。
吵来吵去的,无非是合不合礼制的问题,但是前面皇帝都干过这事儿,又是又先例可循的。
结果,关于皇帝出巡这件事就不欢而散了。
这是五月份发生的事情。
孟岩很快就接到了郭怒以及锦衣卫的相关情报,瓦剌和鞑靼的侦骑出入边境更加频繁了。
这一切都是大战要来的征兆。
孟岩已经下令辽东黑虎山的吴半仙儿准备了,三年内,孟岩赚的钱基本上都花在三支队伍上了,第一就是黑虎山的铁骑,从一千到三千,再到现在的六千人。
这已经是黑虎山能够容纳的极限了,也是孟岩所能支撑的财力的极限。
六千铁骑,全部配备最好的战马,最锋利的武器,最严密的训练,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厉害的骑兵,另外,这一支骑兵还配备了一支一千人规模的火枪队,以及三千人的后勤辎重步兵。
可以说,这支队伍,完全可以横扫整个辽东,但它却并没有露出任何锋利的獠牙。
为了瞒住这支部队,孟岩也是煞费苦心,粮草补给都是通过走私渠道过去的,为此还要给过往的关卡交一大笔的税费。
第二,是海上那只船队,这是主要的经济来源,明面上已经赚的不少,可实际上,真正的利润是表面利润的好几倍。
船队每年分两次下南洋,配上犀利的火枪和新式火炮,几乎海上没有敌手,海盗们只要一看到升起的黑龙旗,就望风而逃。
第三,就是锦衣卫野狼谷,采用多进少出的原则,野狼谷基地已经有一支三千人规模的精锐新式陆军。
这支陆军全部装备新式的燧发枪,新式的火炮,还有新的编制和战法。
这一支队伍,本来就是以孟岩的私兵存在的,只是,野狼谷基地是锦衣卫最保密的核心所在,所以,就连东厂都不知道,野狼谷基地居然会有这样一支精锐的军队存在。
这是一支完全效忠于孟岩的队伍,跟黑虎山的铁骑一样。
七月份,也先四路大军开始叩关,一路由也先率领进逼大同,鞑靼大汗脱脱不花率军威胁辽东,知院阿剌率兵进攻宣府,还有一路大军威胁甘肃张掖,四路大军进逼,号称四十万。
大战一触即发
七月十一日,面对也先在关外的叫骂,大同右参将吴浩率兵出关与也先大军激战猫儿庄,出塞明军全部战死。
消息传来,朝廷震动,皇帝随后任命西宁侯宋瑛为大同总督,督促大同总兵武进伯朱冕、左参将石亨率军在阳和口抵御瓦剌骑兵。
同时做出御驾亲征的决定!
这一次皇帝是铁了心要去塞北一游了,谁都拦不住,就连孙后和钱皇后都哭着求他不要去,选派良将前往督边就是了。
宣大总督于廷益也发八百里加急奏折,乞求皇帝留在京城坐镇指挥,不必以身犯险。
众臣劝不住,皇帝也说了,自己弱年即位,毫无建树,此乃重振先祖雄风的大好机会,谁若阻拦,谁就是阻止他建功立业的机会。
武将勋贵们自然是支持的,皇帝亲征,肯定要带上他们的,这是个捞战功的好机会。
至于危险,那不过是那些酸腐文官的一番说辞,数十万大军保护之下,皇帝能有什么危险?
七月十二日,皇帝下旨,御驾亲征,孟岩这个锦衣卫的指挥同知,又是岐黄圣手,自然是被安排在随驾护卫之中。
太医院也派了御医跟随,温良栋亲自领头,跟孟岩一起行动。(~^~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