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些用力过猛了。”
连苏武自己都没有预料到。
在竭尽全力的产能爆发之下。
居然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到如此地步。
以至于新增的武装力量,大部分都毫无用武之地。
只能要么暂时存放在农家小院的武库仓库之内,要么化身为生产工具,参与避难所内的各种生产建造任务。
但同时,苏武又不敢真的放缓这种产能爆发。
紫晶体给苏武带来的最大威胁,来自于它不可被摧毁的起源之地,以及未知的数量。
考虑到它们所在的地幔软流层,厚度在100到350公里之间。
而海洋的平均深度也不过在4公里左右。
如此广阔的世界里,到底能够孕育出多少数量的紫晶体。
只要想想,就能让人头皮发麻。
最坏的情况。
说它们可能超过末世前,地球地表所有体型超过一毫米的生物数量总和,都一点也不奇怪。
面对这种令人绝望的数字。
苏武不全力以赴的话,根本没有坚持到最后的把握。
“既然生产不能停。”
“那就只能想办法增加收入了。”
苏武打开整个东洲的全息地图。
目前通讯信号塔覆盖的宽江流域,以及余安市周边一带。
在他直接控制下的那些附属避难所之中。
除了大约还有3000多万等待转移的人口以外。
就只剩下维持他们生存所需的食物和基础设备,还有燃料一类的低价值物资。
等到将人口全部转移之后,或许通过回收设备和建筑材料,还能最后再收割一波。
但在此之前。
已经基本没有太大的价值。
“宽江流域一带。”
“那些官方避难所暂时还不能动。”
“不管怎么说,他们都还在联邦卫星网络中拥有一个可以联络的账号。”
“没有彻底切断与联邦上层的联系。”
“不过底下那些民间避难所。”
“都可以尝试收编。”
不要看苏武的互联网络,覆盖整个东洲。
活跃用户数以亿计。
但作为整个互联网的主人。
只要他愿意。
任何消息都不可能从他的网络上泄露出去。
甚至这种封锁,站在那些发布消息的人的角度,都不一定能发现。
他们依然能看到自己的帖子,依然能与其他人互动。
只不过和他们互动的要么是人工智能,要么是经过人工智能篡改关键词,已经彻底扭曲原意的回复。
在这种网络上严密封锁,现实中干扰通讯的双重手段下。
想要几座同在一座城市里的避难所,无声无息的消失。并不是什么难事。
并且最关键的是,这些消失的民间避难所。
本身其实也早已经被联邦放弃。
收回了他们直接向联邦求救的渠道。
哪怕当地的官方避难所,有心想要庇护他们。
大概率也不会引起联邦的注意。
“就算退一步,完全猜错了联邦的态度。”
“以农家小院如今的体量,也足以抵挡住联邦的怒火。”
“争取到谈判的机会。”
“试错的成本,不至于高到无法承受。”
宽江流域那一带的民间避难所。
或许在资源积累上,可能只有当地官方避难所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。
但这也架不住他们的数量足够庞大。
如果将他们全部吃下。
苏武大约可以获得相当于1到2个行省的资源。
收益大,又不怕失败的后果。
苏武越是斟酌,越是发现这是一条正确的路线。
“然后东洲其它区域。”
“那些被标注为反人类阵营的避难所。”
“也都可以开始一个一个的动手清除了。”
如今的苏武,手中90支商队基本已经全部扩编完成。
每支商队,一次性可以运输上万吨的物资,又或者8000名乘客。
而如此恐怖的运力,仅仅用在宽江流域和余安市周边的转移上。
已经有些过剩和浪费。
“单单是用那些普通改装车辆,一次大规模的转移下来。”
“就足够将三四百万的人口,迁移到农家小院。”
“而农家小院为了安顿这些新增的人口,也不得不舍弃其它大部分功能区域。”
“集中力量建设标准宿舍。”
“在这种情况下。”
“商队完全没有必要再参与进去。”
“还不如拿去别的地方创收。”
“在剿灭其它区域的反人类阵营的时候,顺便再把交易网络在整个东洲铺开。”
如果一切顺利的话。
这将会比他收编宽江流域那些民间避难所,收益还要更加巨大。
只不过耗费的时间和风险。
同样也会比后者要多出许多。
苏武必须做好,有商队出现折损的心理准备。
“另外,搜刮其他避难所里的资源,终究只能作为短时间内的应急。”
“后边获取资源的大头,还是要落在挖矿,还有回收建筑废墟上。”
随着高频振荡仪的出现。
苏武在各个矿场挖掘矿石的速度,又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。
但这还不够。
他需要更快的挖掘速度和更多的矿场。
以满足后续高速扩军下,那近乎无底洞一般的资源需求。
“看来,得让那些驻守在通讯信号塔附近的哨兵。”
“加快对周边地质的勘探速度。”
“尽可能多的找出一些矿物资源。”
苏武对于矿物资源的大小,没有要求。
哪怕是隐藏在群山深处,一堆仅有几十吨的铁矿石。
他也不嫌少。
反正,凭借着庞大的空中运输队伍,能够无视大部分地形的蜘蛛机器人,以及可以迅速粉碎地面的高频震荡仪。
不管在任何地方。
都能于短短几个小时内,就地建造出一座有模有样的矿场出来。
区别无非是规模大一点的。
会专门建造一条到几条地下运输通道。
将里面的矿石产出,运送到最近的附属避难所里,提炼成成品。
规模小一点的。
则干脆由蜘蛛机器人,又或者青空级运输无人机。
把它们手动运到外界。
而除了天然的矿物资源以外。
那一座座在末世前建造起来,如今大多数都已在地震和低温暴雪中变成废墟的城市。
也是一座座人为制造的巨大矿场。
值得苏武去投入大量的力量进行开采。
在全息地图上。
标注出一个个需要外出或采集,或掠夺的资源点。
苏武忽然发现。
原本他手中看似有些过剩的蜘蛛机器人军团。
在这些庞大的需求面前。又变的不够用了。
“等到把这些标注的资源点,全部开采完毕。”
“或许,就算紫晶体数量真的以兆亿计算。”
“我也能将农家小院这一小片地方,稳稳的守护下来吧。”
苏武眼中带着一丝期望。
许久后。
他才收回看向全息地图的目光。
重新来到控制台前坐下。
开始准备进行今日份的研究工作。
最⊥新⊥小⊥说⊥在⊥六⊥9⊥⊥书⊥⊥吧⊥⊥首⊥发!
相比于单纯提高基础资源的数量。
攀升科技带来的综合实力的提升,很多时候还要远远超过前者。
就如同样一块金属。
用来制作成刀剑和用来制作成电磁步枪之间的区别一般。
人类拿着成千上万把刀剑造成的伤害,都不一定能比得上一把电磁步枪。
而具体到发展科技方面。
曾经最让苏武在意的是可控核聚变。
只要成功研制出可控核聚变。
苏武就能彻底摆脱,普通核电站对铀等稀有金属的依赖。也不再需要煤炭,天然气等等传统的化石能源。
获得当前阶段近乎无穷无尽的电力。
但在苏武怀着美好的期望,陆陆续续的耗费数千点灵性,进行了一系列的初步实验和研究后。
他最终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。
所谓的可控核聚变,是一项耗尽他目前的所有资源,也不一定能有所突破的浩大工程。
“明明在末世前已经有消息说,人类已经成功实现可控核聚变。”
“结果真研究起来。”
“这难度也实在太高了。”
“那所谓的成功,该不会是个假消息吧?”
苏武有些怀疑,也有些无可奈何。
只能暂时将这一项研究封存。
坐在控制台前,仔细思索了一会儿。
苏武开始将目光投向收缴的那些紫晶体残骸。
“现在已经确认,紫晶体的残骸在彻底失去活性后,会转变成一种安全的特殊材料。”
“可以以此为基础,尝试研究功率更大的激光,电磁加速轨道和引擎。”
材料是制约科技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。
而与此对应。
在发现一种新材料之后。
也是最容易基于新材料研发新科技的时候。
并且和其它一般的新材料不同。
紫晶体残骸的潜力更加巨大。
能够应用的研究方向,都直指如今苏武最需要的军事相关领域。
将这三个待研究的项目。
全部添加到工作日志之中。
苏武首先选择了研究电磁加速轨道。
这一项目。
从名字上看,似乎平平无奇。
实际上却是一项相当关键的科技。
一但研究成功。
就能让苏武获得制造超大型电磁炮的能力。
弥补农家小院如今高端战略武器的最后一环。
“伊甸园卫星的天基武器属于最后的底牌。”
“微型机甲的战术核武,基于航天火箭改造,拥有20吨重的金属氢作为战斗部的弹道导弹,属于战略武器。”
“120毫米电磁炮,电磁步枪,金属氢制成的各种火箭弹,手雷和航空炸弹等等,属于常规武器。”
“目前来说,常规武器方面,已经不缺火力。”
“战略武器方面,一个是保有的数量过于稀少,轻易不能发动。一个是打击范围太过巨大,在单位面积的杀伤力上,并不比常规武器高多少。”
“超大型电磁炮的出现,将会弥补战略武器在这两方面的缺陷。”
“也给了一件能够用于打boss战的主力武器。”
“如果紫晶体中,真的存在那种玩意儿的话——”
燃烧掉300灵性。
一路研究到傍晚。
一声短促的警告声,将处于研究状态的苏武唤醒过来。
苏武转过头,看见了不远处的全息投影地图上,秦岭山一带泛起了微微的红色。
他站起身,来到全息投影地图前。
伸手放大了秦岭山的那一部分地图。
并截取了一些位于那里的火力平台上的摄像监控。
只见一片大大小小的紫色晶体。
如同鱼儿一般,不时的从岩浆峡谷的岩浆湖泊之中,跳跃了起来,然后又迅速的重新跌回岩浆之中。
而每当它们跳跃起来的时候。
便会触发苏武设置的预警。
遭到来自岩壁两侧的火力平台的打击。
有些紫晶体在这个过程中被摧毁,也有一些则成功躲避,甚至硬扛住了一击,成功回到了岩浆之中。
“才过了多久。”
“这是又进化了?”
苏武再度感觉到了头疼。
他仔细观察那些跃出岩浆的紫晶体。
并借助峡谷那边的观测设备,对它们展开更进一步的分析。
到了最后,还派遣出了几架快递级无人机。
冒着被下方岩浆翻滚溅射到的危险。
捕捉了一只紫晶体回来。
在岩浆峡谷上方的一座简易临时实验室里,进行解剖和实验。
最终结果表明。
这些紫晶体内部的结构中,多出了一个压缩气囊。
可以依靠喷射气体,获得短暂的跳跃能力。
最高瞬时速度可以达到20米每秒。
“一个遁地,一个飞天。”
“花样越来越多了。”
稍微迟疑了一下。
苏武决定继续在岩浆峡谷两侧的岩壁上。
追加200座火力平台,以及1000架作战无人机。
既然紫晶体获得了短暂的跳跃能力。
那针对它们的火力网,也要相应的增加一部分才行。
毕竟打固定靶和打移动靶,难度可不是一回事。
继续对秦岭山一带的外围防御。
查漏补缺了一番
苏武收回目光。
这个时候,他也没有心情继续研究。
便干脆翻阅起江河市最近的建设报告。
“所有城区附属避难所,空间利用率平均达到了37%。”
“产出粮食达到了供应4500万人的标准。”
“不过肉食产量仍然不足。”
“即使最廉价的鸡胸肉,也仅能保证不足千分之一人口的日常需求。”
“还有肥料,也消耗巨大。”
“得专门再组织一趟,从隔壁图门市运输一批钾肥回来才行。”
空间利用率37%可不是一个小数字。
要知道,一座避难所仅是各种内部建筑,以及维持避难所正常运行的基础设备。
都占据了大量的空间。
(本章完)